【资料图】
随着国内新冠感染人数的下降,已被炒作了约三年的新冠概念“偃旗息鼓”。据choice数据,自2022年12月中下旬以来,新冠用药概念一路走低,至2023年2月7日收盘累计跌幅逾10%。行业观点认为,目前市场已不再给新冠药高估值。这既是因为国内新冠感染人数下降,相关的用药、疫苗需求降低;也与新冠药估值逻辑改变,市场进行理性调整相关。另一方面,国内还有不少企业正在推进新冠药物的研发管线。在目前的疫情环境下,这些在研药物否有还有必要继续推进?又能否为投资者带来回报?这已被打上了大大的问号。对此,中国 随着国内新冠感染人数的下降,已被炒作了约三年的新冠概念“偃旗息鼓”。据choice数据,自2022年12月中下旬以来,新冠用药概念一路走低,至2023年2月7日收盘累计跌幅逾10%。行业观点认为,目前市场已不再给新冠药高估值。这既是因为国内新冠感染人数下降,相关的用药、疫苗需求降低;也与新冠药估值逻辑改变,市场进行理性调整相关。另一方面,国内还有不少企业正在推进新冠药物的研发管线。在目前的疫情环境下,这些在研药物否有还有必要继续推进?又能否为投资者带来回报?这已被打上了大大的问号。对此,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卫生经济学教研室主任李洪超对记者指出,疫情发展具有很大不确定性,没有人能知道准确答案是什么。记者又询问多家正在推进新冠药临床研究的企业。有的企业告诉记者,企业仍在推进相关管线,“创新药的研发周期和研发成果本身就是有风险的,投资者应清楚这一点”;也有企业表示,关于新冠管线的后续安排需经公司评估,目前没有可透露的信息;还有企业以话题敏感为由,拒绝了记者的采访。展开